施梅倫堡阿姆斯特丹北歐公司商會的鯨油工廠 by Cornelis de Man - 西元1639 - 108 x 205 公分 施梅倫堡阿姆斯特丹北歐公司商會的鯨油工廠 by Cornelis de Man - 西元1639 - 108 x 205 公分

施梅倫堡阿姆斯特丹北歐公司商會的鯨油工廠

油畫面板 • 108 x 205 公分
  • Cornelis de Man - 1 July 1621 - 1 September 1706 Cornelis de Man 西元1639

歐洲的捕鯨活動在17世紀和18世紀蓬勃發展。對17世紀和18世紀的捕鯨者來說,最重要的鯨魚物種是弓頭鯨。弓頭鯨如此受喜愛是由於此品種的鯨油非常肥厚,因此含有大量的魚油,也擁有最大的鯨須板。荷蘭的捕鯨歷史開始在16 世紀末期,接著是英國,然而,沒有巴斯克人的幫忙,這兩個國家皆無法發展捕鯨業。自12世紀開始,巴斯克人獵捕鯨鯊已數百年。荷蘭和英國採用他們的經驗發展捕鯨業,而巴斯克人民成為了西北歐捕鯨者的老師。在16世紀末,為了尋求通往亞洲的東北通道,荷蘭多次向北旅行。因荷蘭共和國持續成長中的人口導致對油和肥皂增加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通過從鯨魚中獲得的「鯨骨脂」(來自荷蘭魚油) 來提升。

荷屬北歐公司捕獵鯨魚在斯匹茲卑爾根島的海灣。(地理名字應該描述為「尖山」),
鯨魚產品是位於斯匹茲卑爾根島上荷蘭領土阿姆斯特丹的施梅倫堡中的陸地站所準備的。然而,由於密集的獵捕與氣候變遷使得海灣上的鯨魚數量迅速銳減。因為海灣逐漸消失的鯨魚數量,鯨魚移動進入公海甚至進入冰層。當時產品直接運往國內並做加工,而斯匹茲卑爾根島的陸地站在17世紀末全面廢棄了。

科內利斯·德曼 (Cornelis de Man) 在德爾夫特 (Delft) 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在那裡為解剖學協會繪製享譽盛名的集體肖像,並為荷屬北歐公司 (阿姆斯特丹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北部分公司) 繪製著名的作品。

這幅特別的畫作展現了斯匹茲卑爾根上工廠景象紀錄的重建,依次地根據A.B.R.Speeck (1634年)在哥本哈根海灣 (Copenhagen Bay) 所建立最初的丹麥捕鯨站 ( Dansk hvalfangst station) 。他為這幅畫增添各種北極帶的細節,儘管他從未到過比丹麥更北邊的地區。此件作品是我們用戶弗雷德里克最喜歡的一幅畫。如果您想推薦您最喜歡的作品或藝術家,請告訴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