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達尼尼聖殤》是一件大理石雕塑,由米開朗基羅從1550年代一直雕刻到1564年生命的最後時光。這件作品現收藏於米蘭斯福爾札城堡的《隆達尼尼聖殤博物館》。這是米開朗基羅生前最後一件雕塑作品,再次探討了聖母瑪利亞哀悼死去耶穌的主題——早在1499年的《聖殤》一作中他便已開始表現這一題材。正如他晚年創作的十字架苦像素描系列與為自己墓地設計的《耶穌下葬》雕塑,這件作品誕生於米開朗基羅逐漸意識到自身死亡與靈性日漸深化的階段。
《隆達尼尼聖殤》的創作實際早於《耶穌下葬》,但在他彌留之際,仍持錘鑿雕刻,最終只留下耶穌殘存的右臂,原本構思中的雕像幾近被削去。畫面中宛如幽靈般纖細的聖母與基督,與他早期風格中理想化的健壯形象大相徑庭;許多評論家認為,這對母子的造型更接近哥德式雕刻中纖長的人體,而非文藝復興時期的標準。
也有人提出,這件雕塑其實不應被視為「未完成」,而是一件邀請觀者在移動視角中持續解讀的作品;透過不同的觀看角度,雕像才逐步顯現其完整意義。
從某些背面的角度觀看時,會出現一種錯覺:彷彿不是瑪利亞懷抱耶穌,而是耶穌以自己的背部托住了她。有說法認為,這是米開朗基羅刻意安排的構圖設計,象徵耶穌的靈魂反過來在安慰失去愛子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