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人並沒有多餘的金錢購買藝術品,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藝術毫無興趣。即使是社會底層,也能透過價格低廉且簡樸的藝術品參與視覺文化,而朝聖徽章便是其中一種典型例子。
文藝復興時期的朝聖之旅與今日並無太大不同——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宗教儀式;對另一些人而言,則是為了尋求身心療癒的旅程,亦或是一種道德與靈性的修行。朝聖徽章則象徵著朝聖者成功完成旅程的標誌,成為信仰與成就的可視化象徵。
這些徽章的材質不一,從低廉的鉛製版本到昂貴的黃金款式皆有。它們作為旅程的紀念品而被購買,並佩戴於身,象徵信仰虔誠與心靈升華。徽章上的圖案通常與特定的基督教聖地息息相關,例如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所代表的符號便是一枚扇貝殼,象徵西班牙的守護聖人聖雅各(Saint James)。
上方圖片所示的聖維羅妮卡面紗朝聖徽章(The Pilgrim’s Badge of the Veil of Saint Veronica)即是由黃銅壓製而成。其主題取自基督受難之路上的經典場景——當耶穌背負十字架前往髑髏地(Calvary)時,維羅妮卡(Veronica)用面紗拭去他臉上的汗水與血跡。徽章周圍刻有拉丁文「Salve sante facies nostris redemptori」,意為「致敬,我們救世主的聖顏」。佩戴此徽章的人,或許希望能獲得與該聖人相關的德性——在此例中,可能是憐憫與仁慈,或是這枚徽章能時刻提醒佩戴者這些美德的重要性。
佩戴朝聖徽章的習俗,顯示出人們對自身形象的關注,這種對視覺文化的需求並非貴族與富人的專利。相反地,這些大量生產的朝聖徽章證明,即使是最貧窮的人,也能擁有象徵信仰與個人價值的視覺標誌,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意義與裝飾。
——莎拉(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