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今日1866年,瓦西里·康定斯基,首批被認可的純抽象作品創作者之一誕生。我們今天展示他的一幅受音樂啟發的抽象作品。
康定斯基並未對他的《樂章VII》撰寫詳細的評論。然而,他留下了豐富的視覺評論——包括印度墨水畫、水彩畫、分析圖表和畫布的三十多幅前期作品。這些作品無法按照連續的線性順序排列,邏輯上導致最終成果。相反,康定斯基的預備工作是一種多聲部的過程,多條獨立線索同時發展。
複雜的多聲部概念也適用於康定斯基為《樂章VII》所做的塑性主題,這在他的幾幅形象作品中表現得很明顯,這些作品形成了某種序曲。雖然這位畫家並未界定他的《樂章VII》主題,並堅持認為它並非“基於任何主題或任何物質起源的形式”,但人們相信其塑性主題源於幾個相互關聯的作品系列,即《最後的審判》、《諸聖節I》、《諸聖節II》、《最後審判的天使》和《復活》。
這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抽象化處理的啟示錄視覺形象的角色自由地從一幅畫面轉移到另一幅,同時經歷各種變形——它們改變位置和顏色;它們作為自身的鏡像出現;它們被拆分、拉伸或融入畫面或被突出顯示;最後,它們在處理上變得或多或少抽象。
你可以在DailyArtDaily.com上閱讀更多關於我們今天的英雄的信息,並了解康定斯基在俄羅斯童話世界中的不同面貌,那是他的非抽象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