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的這幅肖像畫描繪了著名歌手莎拉·哈羅普(Sarah Harrop,Mrs. Bates),可謂是這位藝術家在肖像畫領域的傑作。作為當時少數的職業女性藝術家之一,考夫曼罕見地表現了一位自立自強的女性——偉大的韓德爾表演者莎拉·哈羅普(1755-1811)。考夫曼是英國皇家學院創始人之一,並且也是兩位女性創始人之一。她描繪哈羅普坐在荒野中,旁邊放著一把豎琴,手中捲著一張樂譜。背景的山脈是繆斯之家——帕納索斯山,瀑布源自希波克倫泉。豎琴很可能象徵著愛拉托,即抒情詩之繆斯,而這件樂器雖然基於古代的型態,但手中的樂譜將肖像定位在十八世紀,因為可以明顯辨認出是來自喬治·弗里德里希·韓德爾的歌劇《隆巴第的羅德琳達女王》(1725年)中的詠嘆調。
這幅畫於1781年首次在皇家學院展出,創作於哈羅普1780年結婚的時期左右,她憑藉自己作為表演者的才能,為這段婚姻帶來了可觀的個人財富。樂譜暗示了一層個人意義。詠嘆調《Dove sei, l’amato bene》並非由羅德琳達唱出,而是由她的丈夫演唱,這些充滿渴望的歌詞肯定是因其個人意義被特別選中,這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幅婚姻肖像。
類似地,哈羅普的丈夫是一位出身平凡的音樂家,並且是韓德爾作品的推廣者,而哈羅普本人則是該作曲家的歌劇和清唱劇的著名詮釋者。考夫曼本人在這段時間左右也結婚了,對象同樣是一位才華平平的同行藝術家安東尼奧·祖奇,這使得詠嘆調的共鳴更加深刻。
- 克林頓·皮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