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大火,公元 64 年 7 月 18 日 by Hubert Robert - 1785 年 - 76 x 93 釐米 羅馬大火,公元 64 年 7 月 18 日 by Hubert Robert - 1785 年 - 76 x 93 釐米

羅馬大火,公元 64 年 7 月 18 日

布面油畫 • 76 x 93 釐米
  • Hubert Robert - 22 May 1733 - 15 April 1808 Hubert Robert 1785 年

當于貝爾·羅貝爾(Hubert Robert)在 1785 年的巴黎沙龍展出這幅畫時,他的作品廣受讚譽,並贏得了狄德羅(Denis Diderot)的熱烈讚美。這樣的反應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幅畫既鞏固了羅貝爾的美學視野,又與那個時期對「崇高」(sublime)的迷戀產生了共鳴。

羅貝爾的藝術軌跡是在他於 1754 年至 1765 年居住在羅馬期間形成的。在那裡,他從一位風景畫家轉變為著名的建築場景畫家,因此獲得了「廢墟羅貝爾」(Robert des ruines) 的綽號。

這幅描繪公元 64 年羅馬大火的畫作,讓羅貝爾得以將他對建築描繪的熱愛與那個時代對崇高風格的偏好結合起來——這種風格旨在激發深刻且常令人敬畏的情感。這場災難共持續了九天,火災過後,羅馬 71% 的區域被摧毀(14 個行政區中有 10 個遭受毀滅性破壞)。

根據塔西佗(Tacitus)及後來基督教傳統的記載,羅馬皇帝尼祿(Nero)將這場災難歸咎於城中的基督徒社群,從而引發了羅馬帝國第一次針對基督徒的迫害。然而,當時的其他歷史學家則指責尼祿的無能。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羅馬過於擁擠的城市規劃使火災的爆發不避免。

讓我們回到這幅畫作本身。《羅馬大火》(The Fire of Rome)的構圖以戲劇性的逆光效果為中心,統一了整個畫面,不僅僅呈現了一個歷史事件,而是傳遞出兩種巨大力量——歷史與自然——之間的衝突。這種張力既讚美又摧毀了羅馬。

在這幅構圖中,羅貝爾用了他標誌性的神廟立面和拱門元素,為整個歷史敘事提供了龐大的框架,展現了人類戲劇與廣闊歷史背景的交織。他將焦點放在逃離火災的女性身上,增強了場景的情感張力。而畫面中心的一座古代雕像,位於一位帶著孩子下樓的母親之上,象徵性地反映了兩個世界的共存:古代與現代、神聖與世俗。

附言:如果你是西方藝術永恆經典的粉絲,請不要錯過我們的偉大傑作五十張明信片套裝!套裝中包含50幅經典名畫,非常適合分享或收藏。快來 DailyArt 商店看看吧!

附附言:于貝爾·羅貝爾對廢墟很著迷。探索這位「廢墟羅貝爾」神秘的畫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