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歷史畫領域,揚·馬泰伊科的作品成為波蘭藝術上最著名的藝術品。在他的整個職涯中,馬泰伊科一直致力於在失去政治主權的國家實現藝術的愛國使命。他的畫作《波蘭弄臣》─描繪一位宮廷小丑獨自坐在城堡房間昏暗的燈光下,沉思祖國命運─被認為是標誌性意義之作品,藝術家成熟階段的開始。許多學者將其視為這位年輕畫家的藝術宣言。
馬泰伊科的原始標題《弄臣史丹奇克在1533 年女王博娜的宮廷舞會上得知斯摩稜斯克被莫斯科人佔領的消息》中提到的場景,並無歷史記載。然而,《波蘭弄臣》真正的力量不在其歷史準確性,而是象徵意義。宮廷弄臣史丹奇克(約1480-1560年)侍奉過三任雅蓋隆王朝君主,是馬泰伊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經常出現在他的愛國主義作品中。在皇家舞會歡慶活動中,他是唯一一位預見斯摩稜斯克(是立陶宛大公國東部重要堡壘)被俄羅斯佔領將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帶來嚴重後果的人。瓦維爾主教教堂塔附近可見的不祥彗星,成為迫近災難的視覺隱喻。藉由描繪史丹奇克為孤獨的苦行人物─一位悲劇思想家而非小丑─馬泰伊科將其提升到民族英雄的地位,使他成為公民良知、政治洞察及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懷的象徵。
馬泰伊科以個人藝術姿態賦予史丹奇克自己的臉部特徵,將自己思想及情感融入人物中,這種塑造源於1863年一月起義前幾年波蘭愛國熱情的體現。你必須知道在當時波蘭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被分裂為三個部分,分別被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及普魯士所佔領。藉由這個象徵性的自我認同,藝術家將自己定位為國家歷史畫家─能夠以比同時代人更深刻洞察過去事件的眼光,為在他的時代已經從歐洲地圖上抹去的國家,從歷史中汲取教訓。